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岳飞死得冤,子孙没断,反倒一代更比一代硬。
真正让人惊掉下巴的,是那位清朝将军岳钟琪,不是个文人后裔,而是实打实的猛人。
岳家没断根,反而越来越壮
南宋,风雨飘摇,岳飞在风波亭被杀时,儿子岳云才三十不到。岳云也是战将,却死得早,没留下后人。
展开剩余90%家族的火种,落在了另一支上——岳霖那一支。
这岳霖,没打仗,搞的是文化,他的儿子岳珂,不简单,他一手把岳飞的旧文整理出来,出了本《金佗粹编》。
这是岳家第一代“档案官”,把家史、战事、冤情,全写下来。
宋朝之后谁要说岳飞冤,这本书就成了证据。
岳家后头几代人,没出武将,出了好几位文官,像岳甫、岳申,做过吏部尚书,哪怕风头过去,岳家人也没落。
有意思的是,到了明朝中期,他们在安徽、江苏一带扎了根,这时候,战乱不断,很多家族都散了,岳家却很稳定,有人进士出仕,有人守着家谱抄书。
有个细节值得一提,岳家后裔写家谱,不光写人名,还写“岳飞之后”几个字,就怕别人看不出他们的根。
清朝前期,有人统计过,当时湖北孝感、安徽太湖、江苏镇江、江西新余一带都有岳姓大户。
老百姓说起这几个地方,总有一句口头禅:“这家祖上出过名将。”
不是传说,是真的,岳飞后人没消失,反而因为名字响,日子比别人过得更扎实。
传到清朝,出个硬茬子叫岳钟琪
岳家传了二十来代,到清朝出了个狠人,叫岳钟琪,出生地是四川绵阳。
祖父岳镇邦,是个干实事的总兵,在西北边关守了一辈子,到父亲岳超龙这代,做过湖广提督,镇过黄河水匪,岳钟琪等于打小就在军营边长大。
康熙年间西北动荡,准噶尔强硬。
岳钟琪年轻时跟着父亲守边,打的是真刀真枪,没靠祖上名声,全靠拳头和脑子。
有一年镇压青海叛乱,朝廷派三路兵马围剿。
结果东线和南线都被击退,西线是岳钟琪带的,他不声不响打进敌军腹地,拿下青海王子。
这一下,整个西北都知道这小将有点料。
雍正一看这人能用,直接提到陕甘总督,要知道,这位置等于是西北军政一把手。
岳钟琪上任后,干的第一件事,就是清军边防整顿。
先把几千人的编制砍掉,把空饷全追回来,然后设卡清查走私,弄得边上几个商贩都头疼。可边关治下是稳了。
他最大的战功,不在内陆,在西部草原。
雍正六年,准噶尔叛军绕过天山,向西北冲击。兵部一片慌张,调兵调不动,粮草不够。朝廷发急,岳钟琪带着两万兵马直接顶上。
不是简单硬拼。他提前截断水源、切断粮线,让准军进也不是、退也不是。三个月后,敌军自乱阵脚,败退回西部草原。
这仗打得不光清朝喘口气,也让新疆那边稳了十年。
清廷赏他三等威信公,还把“定西将军”这个牌匾赐下来。人没变,脾气没变,岳钟琪接旨那天只说了一个字:“应。”
在军中出了名的铁面。连身边幕僚说话多一句,他也摆脸色。
有次部下送点土产,他一看不是公粮,直接扔出营帐。“不是朝廷给的,不吃。”这话传出去后,谁还敢走门路。
也不是没人性。打完仗那年冬天,有个将士冻伤,他自己掏钱把人送回家。
别人问他为啥,他说:“打仗是命令,活下来是良心。”这句话没写进档案,却在后人口口相传。
岳钟琪活得刚,死得也干净,乾隆年间被弹劾,说他专权。
查了几个月,没查出实锤。皇帝最后说:“此人性情刚直,军功有实,宜从宽。”放回去养病,不久后病逝。
他死后,家族没得封赏,也没人给他立大碑。
岳家的后人把他排在“二十一世”,正中岳飞之后。不是因为职位高,而是这人真打过仗,真守过边,没丢岳家这块牌子。
海外岳氏,根还认着岳飞
岳家的后代,不只留在了中国大陆,有些支脉,早在明末清初那场大动荡里,就流落海外,其中影响最大的,是那支传到朝鲜的岳氏。
这事过去很多人不信,说怎么可能岳飞的后人跑去朝鲜?可后来在韩国、朝鲜的族谱里,真有人姓岳,明明白白写着“宋岳飞之后”。
这些岳姓人有的后来改了姓,改成“孙”字,为了避祸。
清朝初年,八旗入关之后,不少明朝遗臣、忠烈之后遭清算,岳氏这种“宋名将之后”,又不肯轻易归顺,身上背着“反骨”标签。
那时候有些人没办法,只能改姓逃亡,有的到了朝鲜半岛,靠着旧文凭和手艺扎下根。
韩国的青海孙氏,有一支就自称是岳飞之后。
他们祖谱上有一句话:“先祖岳公,宋抗金将,忠烈殉难,避兵改姓。”这句话印在族谱第一页。
学术界后来做了研究,发现他们的遗物里,有岳家早期的字帖、碑文拓片,还有岳珂手抄《金佗粹编》的节本,年代对得上,材料也对得上。
最关键的,是每年清明节前后,这支韩国岳氏会派人回中国,去河南汤阴岳飞庙祭祖,跪拜、焚香、献旗。几十年没断过。
还有一支在加拿大,那是近代移民后的分支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有人从安大略寄信到河南岳庙,说他们是岳钟琪之后移居的孙辈,求一张祖先画像想挂在家堂里。
当地管理处没当回事,结果第二年,对方亲自飞到汤阴,说了一句:“这画像我等了三代人。”
岳家后人分散在世界各地,却都还认着根。认祖,是岳家特别的地方。
别的世家也有人才,可能传下忠烈之名、战功之实、文献之笔、风骨不失的,不多。
留下的字,比碑还硬
岳飞死了,子孙活着,打过仗的打仗,读书的读书,能让岳家名气延续八百年,还得看“写东西”的那几个后人。
最早的是岳珂,是岳霖的儿子,也就是岳飞的孙辈。
南宋时,朝廷不敢给岳飞平反。可岳珂不怕,他一个人把祖父的奏折、战报、家书全收集起来,编了《金佗粹编》《续编》《金佗续录》。
这三本书,后来成了研究岳飞的根本资料。
岳珂还写了很多案头批注、事件时间表,考据每一场战役的地点、过程和结果,连岳飞调兵遣将的细节都写进去了,比朝廷官方档案还细。
他还做了一件大事,岳飞死后,牌位没入庙,尸骨无处埋。
岳珂跑了十几处,找回残骸,亲自监督重新安葬,那块写着“精忠岳王”的墓碑,是他主持刻的。
后人说岳飞忠勇,很多时候是因为岳珂这笔账写得太实在。
这还没完,再过几代人,又出了个会写的人,叫岳虞询,明万历年间的举人,做过上蔡县知县。
人虽不出名,留下几篇地方奏议、治河实录。
他也没忘祖上,在奏折开头总爱来一句“臣岳氏,忠门之后”。
朝廷看了也不好说啥,毕竟只是提了下身世。
清代还有几个岳姓读书人,没做大官,也没写什么大文章,可他们家里藏的,是祖上传下来的碑拓、旧谱、私信,他们知道,不能让这些东西断了。
像岳飞给岳霖写的一封信残本,原件毁了,靠的就是族人一字一字临摹保下来。
这些人不是发明家,不是发明文字的人,他们知道,有些字,一旦不写,就真没人记得了。
现在岳家后人,分布在河南、安徽、四川、湖北最多。
每年春天,岳庙香火不断,不全是游客,大多数是来祭祖的本家人。
他们的族谱,都是手抄本,传多少代还得查“岳霖”那一支。
这事儿看起来小,可撑了八百年不散,比一块石碑还硬。
参考资料
1. 《中国历代人物传记大辞典·宋代卷》,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5年版
2. 《岳飞家族史料辑注》,河南人民出版社,2018年版
参考资料
1. 《中国历代人物传记大辞典·宋代卷》,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5年版
2. 《岳飞家族史料辑注》,河南人民出版社,2018年版
发布于:福建省点搭网配资-正规配资炒股-民间配资公司-买股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